看书本 > > 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 > 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第36部分

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第36部分(2 / 2)

1936年4月上旬,赵尚志率3军司令部直属队政治保安营、少年连和5团、6团共300余人,从汤原浩良河出发,开始西征木兰、巴彦、东兴(今属木兰县)、庆城(今庆安)、铁力、海伦。

这时,汤旺河流域的敌伪据点都被拔除,方圆200多公里的广大地区完全为3、6两军所控制,被服厂、野战医院、军需仓库、军械修理所,还有联军政军学校,正在深山老林中选址、修建。3军的4个团,已经扩编为4个师。刚有了新的根据地,万事开头难,通常的思维,这工夫正该守在家里忙活的,可这不是赵尚志的风格。

舒乐镇是汤原通往通河、木兰的必经之地,也是敌人的一个重要据点,驻有日军一个小队和200多伪军、伪警察。战前,赵尚志派70余名手枪队员潜入镇内,战斗打响,里应外合,一举拿下,抓获日军20余人、伪军80多,缴获枪支300多。又用缴获日本开设的银行的钱款,将镇内店铺的布匹购买一空。该换季了,前方后方都需要这东西呀。

西征第一仗,打得舒服又快乐,接着又攻袭了竹廉镇。

5月,树枝鼓苞,达子香火红。这天,西征部队在通河县洼大张附近一个大院套打尖,哨兵报告县城方向开来几辆汽车。赵尚志说肯定是日本子,立即指挥部队进入阵地。

前面两辆车上全是鬼子,钢盔挤挤匝匝的,远远望去,像是载了满车西瓜。鬼子挺警觉,来到大院套前百来米停下,未敢贸然进入,当官的“叽里哇啦”说着什么。赵尚志一声“打”,平地骤起雷霆飓风,机枪、步枪、“大抬杆”一齐开火,天地间立刻就被枪声和鬼哭狼嚎般的叫声填塞了。

个把小时后,鬼子卷土重来。机枪“嘎嘎”叫,炮弹“咣咣”炸,鬼子成散兵队形向大院套冲击。也是百来米的距离,赵尚志又是一声“打”,炒豆般的枪声中,4杆“大抬杆”有些沉闷的“嗵嗵”声,格外地鼓舞、振奋人心。

机枪是抗联的宝贝,可它的弹着点是线状的,这“大抬杆”就不同了。擀面杖粗细、两米来长的枪管,3斤来重的、如高粱米、黄豆粒大小的铁砂,被斤把火药“轰”出枪膛后,是呈喇叭状向前喷射的,一打就是一面子,而且在百把米的距离上喇叭口最大,威力也最大。不过,它毕竟是介于土枪土炮间的一种老式武器,不能连续发射,轰一家伙就得重新装填弹药,麻烦,耽误时间。可使用它们的都是熟练的快手,“弹药手”更是严阵以待,一家伙轰倒一面子,其他武器或者顶住敌人,或者敌人再推进10米、8米的,就又开始发威了。兵强马壮的3军,之所以舍不得淘汰这种又称“二人抬”的笨家伙,就因为在这种火候上特别管用。

鬼子来了援军,是伪军,大家还是瞄准鬼子射击。有个军官在后面挥舞指挥刀,赵尚志指给少年连机枪手张祥:看到了吧?把这小子干掉!张祥是个神枪手,一个点射,鬼子军官应声栽倒了。

敌人没了指挥,有些乱,赵尚志立即命令两侧部队出击,接着正面也向敌人冲压下去。伪军先跑,阵势顿时大乱,鬼子也掉头逃窜。

夏初,西征部队进至木兰县境。这里是巴彦游击队战斗过的地方,只是一切都今非昔比了。赵尚志以蒙古山为基地,西进东出,攻袭“集团部落”,缴伪警察、大排队、保甲武装,与日伪军交战,两个多月大小数十仗,将巴彦、木兰、通河一带开辟为新的游击区。同时收编当地40多支义勇军小部队,两个团迅速扩编为两个师。

赵尚志在巴木通地区大展拳脚,日寇从哈尔滨、佳木斯调集重兵,准备围歼西征部队。赵尚志遂改变西进庆城、海伦计划,向东游击,将西征主力带回汤原根据地。

1936年落叶时节,伪满洲国军政部根据关东军司令部“治安肃正纲要”,制定了以宾县、木兰、通河、汤原、依兰等五县为中心的“讨伐”计划,动用伪三江省的全部日伪军,首先将游击区包围,然后攻击、搜索、推进。同时下大力气“治本”,进行经济封锁、“匪民分离”,大搞“集团部落”,制造无人区,妄图将抗日部队困死在深山老林中。前面说过的汤原县仅用23天,就将山边零散农家全部烧光,就是在这个时候。

在汤原帽儿山密营召开的汤珠联席会议,和接下来的北满临时省委的两次常委会议指出,必须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,既不固守旧区,又不能完全失去旧区,迅速避开敌人大部队的正面进攻,迂回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地区战斗,西征开辟新区,粉碎敌人妄图将3军、6军聚歼在汤原根据地的计划。

赵尚志则以抗联3军司令部的名义,发表了《为反对秋冬季“讨伐”告一切反日部队及全体战士书》。

赵尚志认为,对付“讨伐”,特别是这种大规模“讨伐”,防守是死道,学“黑瞎子蹲仓”也是一样,因为你能去的地方,敌人也能去。唯一正确的方法,就是突出包围圈,到敌人后方去。这不是右倾逃跑,而是主动出击。东北之大,各地抗日运动发展不平衡,有的地区热火朝天,有的地区悄无声息,这也就决定了敌人“治标”、“治本”的轻重缓急。日寇再强大,它兵力有限,必有薄弱地区,甚至鞭长莫及处。抗联和一切抗日部队,应该向那里突击,把那里变成火山口,使侵略者的“王道乐土”到处喷火冒烟。

赵尚志反对“黑瞎子蹲仓”,也不赞同“兔子转山坡,转来转去离不开自己的窝”。偏居一隅,小农经济似的小范围打圈子,小打小闹,没大出息,也没出路。因为东北没有绝对保障的根据地,一旦敌人决心对你动手了,怎么办?“狡兔三窟”,可这三窟近了,都在敌人眼皮底下,那还是一窟。在敌人重兵包围下,很难游击,东躲西藏,迟早是死道。游击队必须竭力避免被动,防守永远是被动的,进攻才有主动权。游击战的绝妙,就在于敌人不知道你在哪里,而你却能看到敌人,随时出击。

从3军的连续西征,到其他军的陆续西征,在当年的史料中都见不到“大游击”三个字,实际上“打”字当头的赵尚志一直推崇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,就是一种大游击战略。这种大游击战略的特点,是先发制敌的主动性和明确的目的性,是建立在对东北抗战情势的具体、透彻的分析、理解的基础上的。

1935年12月4日,《中共吉东特委给第四、五军党委的信——关于一九三六年的军事行动计划》中,写道:“三军能灵活的到处游击,不死守一城,这是很好,而极正确的。”

只是在眼下这种极易使某些山林队想到“蹲仓”、“插枪”、“投降”、“假投降”的季节,实施这种大规模的远征,尤其需要一种毅然决然的坚定果敢精神。

历时近半年,行程数千里,大小数十仗的这次西征,是成功的,也是悲壮的。

首次西征,春寒料峭,随着季节交替却是越走越热,春暖花开,由春入夏。这次正好相反。1师政治部主任李熙山,率200多人的先遣队从依东出发是10月初,11月底赵尚志率主力500余人的骑兵队动身时,早已大雪飘飘了。

3军西征,敌人已经有所察觉。主力从汤原老钱柜岭西出发,先奔木兰县蒙古山。敌人以为还走上次西线路线,立即调兵拦截,赵尚志突然挥师北上,直奔铁力。进攻战,遭遇战,一路冰天雪地,战斗不断。2月到达海伦、通北地区时,大批日伪军扑来,恨不得一口将西征主力吞掉。赵尚志指挥部队,山里山外与敌战斗、周旋。粮食吃光了杀马,马肉吃光了,雪水煮马皮,捡松子、橡子。零下30多摄氏度很平常,零下40多摄氏度不稀罕,枪冻住了打不响,树干冻裂了吧吧响,官兵就在这样“嘎嘎冷”的天地间,铺着冰雪露营。怕敌人发现,有时连篝火都不能点燃。队伍开拔,有人还躺在那儿不动,一摸,没气了,有的身子都硬了。

东满苏维埃保卫战中,军民最早尝到了冬宿山林的滋味儿。1军3师在雨雪交加中西征,那种滋味儿更是难以形容。不过,上述时间都较短,3军西征部队是一个冬天。

1937年8月28日,《赵尚志、张寿海Ц樾值男拧分兴担骸叭ツ暌欢甯鲈拢×耸旆孔印!?br />

三岔河之战,锤炼了3军善打硬仗恶仗的作风。1936年开始的这个冬天,3军在北满雪野纵横驰骋,使这支富于突击精神的部队,最早的积累了在冰天雪地中打游击的经验。在之后的各军、路军远征中,3军、3路军能够取得那样辉煌的战绩,从哪方面分析都不是偶然的。

1937年1月20日,正在那个风雪世界的西征途中的3军,在《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成立第二周

最新小说: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