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书本 > > 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 > 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第119部分

雪冷血热(Ⅰ-Ⅱ2部全)第119部分(2 / 2)

三肇张文廉同志光荣殉国矣,真使人痛心,李道文(十二支队参谋长)全家殉难,敌人破坏了一些公开关系,但秘密组织敌人是无法知道。

张文廉,1913年生于宁安,北平一中毕业,1935年秋回乡抗战,参加5军,任连指导员,战斗中失散,半年后找到队伍,被误认为是奸细,险些被处死。之后任3军秘书、青年科长、三肇地区龙江工委书记,1940年被捕,坚贞不屈,被日寇填进松花江冰窟窿里。

张文廉被捕后,金策曾指示徐泽民,一定千方百计营救,花钱买出来也行。

不知道徐泽民具体怎样营救的,只知道他是不遗余力了,还知道徐泽民、小孔、尹子奎等人都牺牲了。

而谁都知道的,如果没有地方党的配合,讷河、克山、肇源是不可能打下来的,许多好仗都是没法打的。

还知道张兰生、高禹民白纸黑字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:

我的头颅我的热血是贡献民族革命,是贡献于党的事业。

亲爱的同志们!现在我正是无钱无粮,山尽水穷的时期,是最紧急的关头,但不论是怎样艰苦和困难,不论是怎样的挨饿和受冻,只要是血在温,只要是头尚存,丝毫不能变动了革命的意志,请勿念!

小孩队

曹曙焰老人说,我上队不久就见到何畏,圆脸,大眼睛,挺招人喜欢。那个头使大劲也就1。50米的样子,一看就是个小孩,大家却叫他“团长”,没一点儿开玩笑的样儿。我心里纳闷儿,这么大点小孩,怎么就当团长了呀?后来知道,他上队前是儿童团长。

何畏,1922年生于宾县,八岁到方正县大罗勒密,给人放猪。1935年初参加儿童团,当团长。“讨伐队”来了,人们跑进山里,让他回村看看。鬼子军官和伪军官腰里的手枪,让他眼馋,那也没招呀。村头孤零零的一家院子里,架着十几支步枪,伪军在屋里睡觉,一个哨兵在门口抱枪打瞌睡。何畏立刻有了主意,回来跟农民自卫队长郑万昌一说,大家齐声说好,立即行动。自卫队藏在院外的高粱地里,何畏抱只老母鸡,从门口走过。那哨兵招手让他过去,何畏假装害怕,抱着老母鸡钻进高粱地,那伪军就追。除了老洋炮就是扎枪头子、大刀片的自卫队,就有了十几支步枪,“何团长”名声大噪。

何畏原名何永祥。李延禄听说这事后,摸着他的脑袋说:你这么勇敢,什么都不怕,就叫“何畏”吧。

比何畏大一岁的姜墨林,儿童团的团龄比何畏大三年。他是宁安县红土墙村人,主要任务是跑交通。敌人到处设卡,进趟城更难,有时连妇女梳在脑后的“疙瘩揪”(抓髻)都要扯开检查。姜墨林扮作个小要饭花子,拿张大饼边走边吃,信就藏在饼里,不检查拉倒,检查两口就吞下去了。他还“收编”个比他小四岁的顾全民,有时各自行动,有时相伴出发,破衣烂衫,拿根打狗棍。有时两人假装打架,一巴掌把鼻子拍出血,一个跑,一个追,无论敌人拦没拦得住,连哭带叫,又撕又打地也就混过去了。

姜墨林的交通跑得太出色了,敌人就盯上这个比同龄人矮半头又小一圈的孩子,他就不得不上队了。不到3个月学会1000多个字的姜墨林,在镜泊湖北边的杨胖子沟,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打死个鬼子。之后攻打延吉县双河镇,小队长姜墨林把十几个人分成四组,在齐裆深的雪中挖沟掏洞,战斗一打响就出现在敌人面前,一举夺下东关炮台,第一个冲进镇子。

1936年12月,3军5师打下佛山县城,转移到乌云县小河沿屯时,有两个十五岁左右的小兵,掉进农民饮马用的冰眼里,脚冻坏了,被安置在当地老乡家养伤。没想到这家的主人袁明是个日本特务,那还有个好吗?严刑拷问,敌人一无所获。

乌云县参事官增田虎正郎和伪县长赵畏亲自审问,审讯室换成了高雅的客厅,留声机还播放着乐曲。

赵畏首先开口:你们两个小孩,在爹妈身边过好日子多好呀,抗什么日呀?

一个小兵道:我们的爹妈是中国人,你的爹妈是日本人吧?

另一个小兵说:当汉奸没有好下场,俺们在佛山把大汉奸王万良绑在灯杆上勒死了。

增田虎正郎赶紧打圆场:我知道你们是被“共匪”逼着干的,只要你们说不是自愿的就行,皇军大大的人道。

两个小英雄瞪圆眼睛:日本子杀了多少中国人,你们才是匪,是胡子,我们打日本子是百分之百的自愿!

行刑那天,走到“恒昌号”商铺,两个小英雄要了酒和红布,站在爬犁上高喊:再过十几年,又长这么大,还打日本子!

何畏是1938年西征时牺牲的,姜墨林是1940年在东宁县执行侦察任务时牺牲的,他们是东北抗联非常著名的英雄人物。

而这两个慷慨赴死的小英雄,无名。

王传圣参军不久,就被调到军部当传令兵。到军部好呀,成天守着首长,学的东西多,进步快,枪也好,还是骑兵。可一看到那马,立刻傻眼了。那是军长的备用马,一匹红色大洋马。那年他才十五岁,长得又瘦又小,也就1。50米出点头。别说这又高又大的大洋马,就是一般的马,骑术不好也爬不上去。平时踩块石头,或是站到高处,好歹爬上去,打起仗来怎么办呀?琢磨一大气,弄两根木棒,在两头拴上绳子,接在两边马镫下边,做了个“二梯蹬”。这样能爬上马背了,两脚又够不着马镫子了。想把马镫绳剪短些,再一想军长骑时又不够长了,就用木棒、绳子在上面做了个“三梯蹬”,算是马镫子。

那时军师团各级传令兵,几乎都是像王传圣这样挺机灵的小孩。跑个腿,传个话,锻炼两年长大了,再派到部队去。各军陆续大都成立少年连(营)后,也大抵如此。像杨靖宇、赵尚志,几乎一直把少年连(营)带在身边。这些小孩,有的是流浪儿,有的父母被敌人杀害了,被部队收留了,还有的是随父母上队的。把他们集中编制,便于行军作战,平时又能学文化、学军事,像个教导队似的。

高玉林老人说,我十三岁给地主放牛,十五岁当“半拉子”,十六岁干“八厘股子”。“半拉子”是干半个人的活,给你一半的工钱。“八厘股子”是干八成活,给八成工钱。话是这么说,实际上常常给不到。我刚参加抗联那阵,就是跟着跑,连个“八厘股子”也顶不上,算个“半拉子”吧。

曹曙焰老人说,那时和现在,文字上都叫“少年连”,当年我们就叫“小孩队”,有的还叫“半拉子队”。“小孩队”锻炼一下,打仗挺厉害的。大人刚参军,不会打仗,还赶不上“小孩队”、“半拉子队”呢。

1934年3月9日,《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交给党团省委报告之三》中,在谈到珠河游击队时说:

少先队原来二十余人,当我到队时,只有十八人,因为吸收几个人到教导队去了,少先队是一个中队,队长李根先最勇敢忠实。没有派争,非常好的一个同志(韩),但政治上不发展,少先队员较之其他队员勇敢积极,在政治上也比较其他中队好得多。

1937年12月,1军成立少年铁血队,杨靖宇让王传圣当指导员。全队五十多人,干部年龄最大的是指导员十九岁,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十八岁,最小的十四岁。第一仗是临江县红土崖战斗,全歼伪军一个排。接着又攻打小蒲岔河“集团部落”,活捉三十多伪警察。战后伪警察说,一帮大老爷们儿,让群小孩打得稀里哗啦。

著名的冰趟子大捷,3军少年连打得非常勇敢、顽强。

笔者采访到的大多数老人,像李在德、李敏、胡真一、王铁环、周淑玲、潘国权、丛茂山、曹曙焰、王云?

最新小说: 丁一蓝文集 独向一隅文集 邓岚心文集 弄哭那个小呆子 不能出卖小猫咪 竹马总想扑倒我 苏苏修炼法则 丹房主人文集 戴高山文集 冬日小草文集